时间:2022-12-18 14:47:16 | 浏览:1056
#玩的就是历史#
乾隆年间,吴江人沈彤《游包山记》记载:“碧螺峰,自林屋山东北,水行数里,见有峰拔层峦之中,色苍翠而旋上者,碧螺峰也。”清代学者沈彤描写的“色苍翠而旋上”,能够说明西山的碧螺峰,是以山形似螺状而得名的。
它位于洞庭西山的南徐里后山,在山前,有碧螺古庵的遗址和徐氏宗祠。明嘉靖七年(1528)的《故东篱徐公墓志铭》记载:“徐氏来包山,居碧螺峰下。”而徐氏后代中的徐缙,恰是时任右侍郎王鳌的长女婿。洞庭西山碧螺峰,也恰是在徐缙中进士后改名徐宅山的。王鳌留下的《咏碧螺峰》一诗,至此很难证明,到底写的是东山的碧螺峰,还是西山的碧螺峰?碧螺春茶的命名,最早是何时出现的呢?明末清初,著名诗人吴梅村的《如梦令·镇日莺愁燕》词有:“睡起爇沉香,小饮碧螺春盌。”春日风软,诗人睡起焚沉,闲品碧螺春茶,但其中也寄托了化不开的春愁和落寞。由此可以推断,大概是吴梅村最早创造了“碧螺春”一词,但是,此时乃至吴梅村在康熙十年去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碧螺春仍旧袭以传统的“西山剔目”一名。
可见,碧螺春一词的出现,是早于雍正年间陆廷灿引用的《随见录》的,而《随见录》又早于王应奎的《柳南续笔》(成书于乾隆二十二年)。乾隆十二年的《苏州府志》,只记载了“茶出吴县西山,以谷雨前为贵。近时佳者,名曰碧螺春,贵人争购之”,却只字未提康熙与碧螺春的关系。可见,王应奎的康熙命名碧螺春一说,有捕风捉影、穿凿附会之嫌。
碧螺春的外形,由紧细的条索状改为螺曲状,大约是在乾隆前后。因为陆廷灿的《续茶经》成书于雍正十二年。碧螺春外形的蜷曲似螺,最有可能发端于水月寺里的僧人。因为水月寺的“僧人尤善制茗”,且虔诚向佛,又有充足的时间,因此,在制茶的过程中,当僧人关注到佛陀的螺状头发,受到启示以后,便不惜工本,把茶用心地去揉、搓团、提毫、干燥等,从此,碧螺春便一改旧颜、蜷曲似螺了。从这个角度讲,碧螺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茶。
叶姑娘:评茶员
中华清和茶道研究学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