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2-12-18 16:06:01 | 浏览:13
每年的三、 四月份是施跃文一家最忙碌的时候,那会是采春茶的好时节。
他们在清晨五、六点出发,等到露水散去之后开始采摘茶叶,细微的温差都对茶叶的“打开”有影响。
采茶的季节,时间和金钱一样宝贵,午饭也只能在山上解决。
等到下了山就得开始挑拣茶叶,另一边,炒茶的人也得“接棒”了,而一家人从清晨忙到夜里十二点,总共炒出的成茶也只有一公斤多。
极品碧螺春茶所用的鲜叶是一芽一叶的初展芽头,在刚采下的一斤“青头”中,大约只能拣出四两左右“芽头”,而炒制1斤特一级碧螺春“干头”需要3.6斤嫩芽,也就是说,炒制1斤“干头”大约需要8万个左右的“青头”。
如此珍贵的茶叶,懂行的人早早提前了一年就开始预定。
他们家的碧螺春,牙头嫩个,和枇杷树、橘树交叉种植,所有茶叶会有花果香,回甘有甜味。
而且果树上恰好生存着茶树害虫小绿叶蝉的天敌,可以有效防治茶叶的病虫害。
其次,高大的果树还能掩映矮小的群体种茶树,避免强光直射,让茶树收获适宜生长的“花太阳”。
和炒茶比起来,其他工序都不算得难。
炒茶一共分四步:高温杀青、热揉成型、搓团显毫、文火干燥,每一环节都藏有很多学问。
200℃的高温杀青,炒茶人要用两只手不停地从锅体将茶叶捞起、翻炒、抖落,没有任何保护措施。
整个炒茶过程约为40分钟左右,这连续不断的40分钟,必须手不离茶,茶不离锅,揉中带炒,炒中有揉。
揉捻和搓团过程,要边炒边将全部茶叶揉搓成小团并抖落开来,尽管温度低了一些,但还是很烫。
“手经常起水泡的,没有人炒茶叶不起水泡,都习惯了。”施跃文说。
“炒茶,七分烧火三分炒”,最最重要的就是火候和温度。
炒茶人在固定的大锅面前炒着,烧火人在后面不断掌握火势,200℃-180℃是最初十分钟的大火杀青,揉捻成形的十分钟温度约120℃-100℃,接下来十五分钟的搓团显毫则是60℃左右,最后文火干燥锅温为40℃-50℃。
“有一次我只是出了汗脱一件外套的功夫,一个没注意,茶叶就硬了,硬的茶叶,一团就断。”想到废了的茶叶,施跃文心疼不已。
施跃文来自“茶王”世家,曾祖辈就已经把茶“炒”出了名气,并且常常把自家的碧螺春进贡朝廷,祖母又早在15岁时,就已经成为了全村最有名的碧螺春炒茶姑娘,可以说,祖母是施跃文的炒茶启蒙老师。
自施跃文学成之后,他参加大大小小的茶叶比赛都获得了第一名,现场炒制的碧螺春甚至被拍卖到32万元/斤,钱款也悉数捐给了慈善机构。
2004年的时候举办了一场洞庭(山)碧螺春炒茶能手擂台赛,凭借着独门手艺,施跃文击败了17000多名竞争者,一举夺得了碧螺“茶王”的称号,当天,给他烧火的是妻子杨华敏,给他洗锅的,是女儿施影。
烧火的活一般都由施跃文的妻子和女儿担纲。
他的女儿施影说,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家人上山,家人给她配了个可爱的小篮子,她一开始也不敢碰,怕茶叶太嫩给碰坏了。
全家都忙的时候,没人看护她,只得把幼小的她绑在橘子树上,她边看边学,后来长大一点了才慢慢放开手脚。
“那时候我才七八岁,就开始跟着大人们在早上五六点去采茶叶,到下午两三点才下山,回家以后妈妈和奶奶负责捡茶叶,我就帮爸爸烧火,要烧到晚上十一点十二点的样子,有时候我烧着烧着就睡着了......”
问及她是否理解父亲坚持多年的原因,她说父亲也是七八岁就开始跟着给朱德炒过茶的祖母学习制茶,从单纯喜欢茶叶,到学会了这门手艺,仅是烧火的基本功,父亲就练了五年,为得是能精准地感觉出锅子的温度。
“当地流传这样的数据:由于产量低,人们喝到正宗的洞庭碧螺春的比重只有0.78%。我的父亲想把好茶做给大家喝,让更多人能喝到正宗的碧螺春茶。”
他们家现在拥有一个自己的茶庄,名叫“東壹”,它不是连锁大品牌,只是一份全家人都为之忙碌的小生意。从种茶树到采茶再到炒茶和包装出售,都是他们一家亲力亲为的。
她从未埋怨出生在这个制茶家庭,相反,她很庆幸也很骄傲,父亲给了她一个方向,也给了她一个目标。
“这门手艺现在会的人很少,年轻人都不喜欢来学,怕累。我爸之前一直让我学,我也只会做炒青,不过我决定明年开始要学习整套的制茶手艺了,我想把我爸的手艺传承下去!”
我问她,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,可只要炒茶就会起泡起茧,她难道不在乎吗?她说不可能不在乎,但如果粗糙的手能换来家庭的幸福,那么粗糙对她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。
“将来要是我的孩子想学,我也会教他,并且告诉他,这是我们家族传承的使命!”
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,在被太湖浸润的这片土地上,出产的碧螺春清润淡雅,而做茶的施跃文一家也都温柔善良,而从一杯碧螺春茶里,从这一家子身上,亦可窥见苏州的另一幕风景:碧波荡漾,山间隐翠,和睦相守。
| 施跃文(东家ID:東壹),茶人
作者:Misaki
茶色碧绿,茶形卷曲如螺,春天采摘,因此康熙帝赐“碧螺春”雅名,碧螺春是中国传统的十大名茶,从茶叶属性上面来说,碧螺春是绿茶,一直以来也是在中国十大名茶之列。而且还是十大名茶的前几名。碧螺春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,据说真正碧螺春茶名的由来 ,
十大名茶版本之一想要鉴别洞庭碧螺春有三步,先看是不是原产地,再看是不是原树种,最后看是不是原工艺。原产地:与浙江、四川碧螺春不同,洞庭碧螺春有固定的原产地,就是苏州太湖里面的洞庭东、西山。其中西山是湖中的一个岛屿,东山是伸入湖中的一个半岛,
学生党盼望寒假,上班族盼望春节,而一大部分苏州人在盼望明年的第一杯碧螺春!通常来说,碧螺春在3月份开始采摘,最晚是在谷雨采摘,采摘时间持续1个月左右。众所周知,从春分到清明期间采摘的碧螺春是最好的,因为清明前茶够得到充足的阳光、肥沃的土壤和
苏州本地产的洞庭(山)碧螺春茶作为名优绿茶的代表,在市场上一直名声在外,价格不菲。引得不少外地茶纷纷效仿,诞生了许多“外地碧螺春”。外地碧螺春和洞庭碧螺春价格相差悬殊,它们在口感滋味上又有什么不同呢?在购买时怎么辨别?洞庭碧螺春我们做了一个
一杯茶细腻优雅,清香的碧螺春总能让人想起粉墙黛瓦的苏州,人们常说“清茶一杯也醉人,茶亦醉人何必酒。”碧螺春不仅是苏州的一张“名片”,更是让苏州走向世界的“护照”!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、1958年农业部牵头组织的中国“十大名茶”评比会、
家有一宝,如沐春风。碧螺春可是苏州人的宝贝,清代文豪龚自珍曾评说:“茶以洞庭碧螺春为天下第一。” 碧螺春并不只是苏州才有,但只有苏州洞庭东西山出产的才被世人认可。据《太平清话》卷一记载:“宋南渡以前,苏州买茶定额六千五百斤(按:南宋以前苏州
有一种春雨,叫姑苏雨有一种春茶,叫碧螺春有一种珍贵,叫只生长在洞庭山有一种约定,叫明前第一茬嫩芽有一种鲜爽,叫一口春光醉风月不复归……不可复制的原产地,不可错过的明前茶一年一期,一期一会带着春天特有的活力,带着江南独特的温柔带着三月缓缓的微
眼看着,苏州就要进入冬天了,气候干燥湿冷,大家常常要吃一些油腻、辛辣的食物取暖,因此上火、便秘,甚至口舌生疮等成了很多人头疼的问题。这个时候就可以多喝去火清热的绿茶,苏州的宝贝碧螺春就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但是跟着冬天一起到来的还有湿冷天气,会极
坐拥洞庭碧螺春,苏州人对它的爱从未消退。眼看着就要进入冬天了,还是有很多人每天早晚碧螺春,但也有人提出质疑:“冬天可以喝茶吗?”今天,我们通过科学的角度看看吧!碧螺春是绿茶,别名不发酵茶,即以采摘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,不经发酵,直接杀青、揉捻
这一段时间苏州的疫情,让我一直在牵挂着哪里的茶——碧螺春。说起碧螺春的大名,很多人都听说过,也有很多人喝过。但你真的了解碧螺春吗?你喝的碧螺春是真的吗?碧螺春还有“吓煞人香”的香气吗?你真的了解碧螺春吗?碧螺春全名洞庭碧螺春,我国历史名优绿
消费日报网讯(记者 汪宏胜)3月10日下午,记者从苏州市吴中区举行的2022年洞庭山碧螺春茶新闻通气会上获悉,2022年洞庭山碧螺春茶将于3月12日开采上市。今年的特一级洞庭山碧螺春茶产地均价在每斤7500元以上,保护区核心内50年以上老茶
碧螺春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,具有芽叶嫩、色泽鲜、香鲜灵的特点。产自苏州太湖洞庭东、西山。在碧螺春快要上市的时节,小白习茶记在此之际和大家分享一下,洞庭碧螺春的小知识。名字由来有一个说法是,康熙皇帝南巡时路过太湖,当地巡抚奉上当地的"吓煞人香"
碧螺春、蒙顶甘露两款茶,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傻傻分不清楚。前天苏州那边的朋友打电话咨询碧螺春生产中的一些问题;昨天四川朋友给我发消息说寄一些他做的蒙顶甘露。记得之前另外一个苏州当地的朋友告诉我,自己的碧螺春不够卖了,就会拿一些四川的进一些蒙顶甘
正宗洞庭碧螺春产地: 大家都知道正宗洞庭碧螺春出自于东山和西山这两个地方,但这两个地方产出的碧螺春也是大不相同的。 东山,一般有过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,种在山上且黄泥土培养出来的碧螺春香气和口感是最佳的,而种在鱼池边或是马路边上的碧螺春就相
本人一直以为"洞庭碧螺春"产自洞庭湖,直到去苏州太湖东山岛旅游,才知道这么多年的错误认识。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,中国十大名茶之一,属于绿茶类,已有1000多年历史。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(今苏州吴中区)一带,所